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阳职院”,院校代码12771)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由阳江市人民政府主办,行政主管部门为广东省教育厅。校训为“崇德远志、精艺博才”,定位为立足粤西、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及阳江“4+4+X”支柱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主校区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东山路213号,校园占地面积5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1.46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50万册、电子图书115万种。截至2025年3月,全日制在校生约1.5万人,教职工607人,其中专任教师466人,高级职称136人,“双师型”教师占比67%。现任院长为李德豪。

历史发展
• 1916年:前身阳江县立师范学校成立,开启职业教育办学历史。
• 1984年:阳江县教师进修学校成立,后更名为阳江市教师进修学校。
• 1994年:阳江市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成立,为后续合并奠定基础。
• 2001年5月:整合阳江师范学校、阳江市教师进修学校、阳江市成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及阳江市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升格为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 2010年:入选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3年以“优秀”等级通过验收。
• 2019年:获评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入选教育部“双高计划”B档建设单位。
• 2022年:成为广东省省域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培育单位。

校区规模
• 主校区:江城区东山路校区为核心教学区,配备中央财政支持的园林园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级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等国家级和省级实训平台6个。
• 扩建规划:实施“1+N”校区扩建计划,规划新建高新校区(侧重智能制造)、海陵旅游学院(对接文旅产业)、阳春校区(乡村振兴学院)及阳西海洋与食品学院,总规划用地2000亩,预计容纳学生1.2万人。
• 设施配套:教学区实现5G全覆盖,宿舍以4-6人间为主,配备空调及独立卫浴;校园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拥有标准化运动场、艺术剧场及智慧图书馆。

专业设置
学院设中文系、机电系、食品与环境工程系等10系2部,开设42个高职专业,形成“工科引领、多链协同”体系:

  1. 智能制造类:模具设计与制造(中央财政支持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服务新能源汽车与高端装备产业。
  2. 海洋与食品类:水产养殖技术(省级特色专业)、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国家级教学资源库),支撑阳江“中国南海渔都”建设。
  3. 信息技术类:软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覆盖工业互联网与数字经济领域。
  4. 师范教育类:学前教育(年均培养人才超2000人)、小学语文教育(省级品牌专业),延续百年师范教育传统。
  5. 文旅服务类:旅游管理、国际邮轮乘务管理,对接阳江“蓝色旅游”产业。

教学成果
• 竞赛荣誉:近五年学生获世界技能大赛金牌1枚、国家级技能竞赛一等奖18项,2023年中国大学生国旗护卫队展示总决赛获全国第四名。
• 科研创新: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7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含国际专利7项),制定国家标准13项、行业标准24项;工程科学学科2023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 就业质量: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8%,60%入职美的、格兰仕等头部企业,本地就业率达86%。

校企合作
• 产业学院:与美的集团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与广东厨邦食品有限公司共建“厨邦食品学院”,年均开设订单班36个,输送技术人才超1500人。
• 产教融合:牵头成立“阳江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教联合体”,联合343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256个,解决超长液压油缸制造等技术难题50项,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超1.77亿元。
• 社会服务:年均培训退役军人、乡村医生超3万人次;推动“蝴蝶兰种植”“南药产业”等乡村振兴项目,带动产值超10亿元。

国际影响
• 合作办学: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共建“工业4.0应用研究中心”,引入双元制教学模式;与马来西亚UCSI大学、泰国格乐大学实施“3+2”专本连读项目,覆盖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
• 技术输出:在卢旺达、老挝设立“鲁班工坊”推广制冷技术标准;自主研发的“智能仓储大数据分析系统”应用于墨西哥特斯拉工厂。
• 学术交流:与英国西英格兰大学、泰国格乐大学开展学分互认项目,年均选派100余名师生赴境外交流;留学生项目入选“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典型案例”。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