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华商职业学院(简称“华商职院”)是2009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代码为14266,行政主管部门为广东省教育厅。校训为“厚德、励志、博学、创新”,定位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商贸服务、先进制造、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现有广州增城校区(广州市增城区荔湖街华商路2号)和江门新会校区(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华商大道1号),总占地面积近1200亩,校舍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1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43.3万册、电子图书250万册。截至2025年3月,全日制在校生约3万人(含高职扩招学生),教职工1267人,其中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20.11%,“双师型”教师占比35.96%,南粤优秀教师10人,省级大师工作室2个。现任党委书记为翁礼成,校长为林琨智。
历史发展
• 2009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前身为广州工商管理专修学院,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序列。
• 2017年:并入广东南博教育集团,与广东科技学院、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 2020年:江门校区动工建设,2023年完成天河校区搬迁,开启双校区办学模式。
• 2024年:入选广东省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培育单位,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智能制造产业人才基地项目。
• 2025年:以“优秀”成绩通过广东省“双高计划”建设验收,入选教育部“基层应急管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省级示范基地。
校区规模
• 广州增城校区:占地约900亩,聚焦现代服务业和信息技术教育,配备国家级现代商贸实训中心、华为ICT产业学院、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综合实训基地及新商科数字化实训基地,拥有156间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和128个校内实践基地。
• 江门新会校区:占地约300亩,以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技术为特色,建有智能控制技术实训中心、省级数字化纺织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非遗传承工作室。
• 设施配套:两校区均配备标准田径场、室内体育馆及网红食堂,学生宿舍实现空调全覆盖,教学区WiFi覆盖,图书馆、实训基地等硬件设施完善。
专业设置
学院设10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部,开设62个高职专业,形成“新商科引领、多链协同”体系:
- 财经商贸类:大数据与会计(中央财政支持专业)、电子商务(省级品牌专业)、跨境电子商务(对接大湾区商贸枢纽)。
- 信息技术类:软件技术(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华为合作专业)、云计算技术应用(金平果全国排名前50)。
- 医药健康类:护理(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中药学(省级特色专业),与三甲医院共建现代学徒制班。
- 装备制造类:新能源汽车技术(比亚迪合作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服务智能制造产业链。
- 教育与艺术类:学前教育(国控专业)、视觉传达设计(非遗传承工作室支撑),覆盖托育服务与艺术设计领域。
教学成果
• 竞赛荣誉:近五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446项,包括全国轻工互联网营销师技能大赛一等奖、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大赛奖项,2024年“挑战杯”国赛金奖2项。
• 科研创新:教师团队主持省级以上课题47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制定行业标准20项,发明专利授权154件,参编“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1部。
• 就业质量: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6%,专业对口率80.91%,10%入职比亚迪、华为等世界500强企业,专升本升学率居全省前列。
校企合作
• 产业学院:与京东共建数字商务产业学院、比亚迪共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年均输送技术人才超6500人,合作企业达165家。
• 产教融合:牵头成立人工智能产教科联盟,联合25家企业开展课程资源开发;与广检集团共建智能制造工程中心,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0余项。
• 社会服务:年均培训行业人才超3万人次,承接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活化、5G基站运维项目120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国际影响
• 合作办学:与澳大利亚国际商学院、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开展“3+1”专本连读及学分互认项目,覆盖美、加、澳等50余所高校。
• 标准输出:在马来西亚设立“粤菜学堂”推广中华饮食文化,主持制定金砖国家职业技能标准3项(电子商务、虚拟现实),《新媒体视频创作》课程获泰国教育部认证。
• 文化辐射:承办“华商杯”华侨华人青年跨境直播电商训练营,吸引13国学生参与;组织4300余名学生赴香港研学,23人赴法国、新加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