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简称“广工程职院”)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代码为13709,行政主管部门为广东省教育厅。学院前身为1964年由广州市总工会和广州市科协联合创办的广州业余工业科技学院,2004年改制为现名,定位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先进制造、石油化工、信息技术与商贸服务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校训为“立品、为学、禀艺、砺身”,现有环市东、从化、黄埔、龙洞、东川五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3.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28亿元,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93亿元,图书馆藏书163万册。截至2025年3月,全日制在校生约1.1万人,教职工405人,其中专任教师高级职称占比近40%,“双师型”教师占比85%,国家级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等省级以上人才称号教师30余人。现任党委书记为陈杰,校长为罗三桂。
历史发展
• 1964年:成立广州业余工业科技学院,开设机械制造等6个专业。
• 1973年:更名为广州市业余科技学院,1983年升格为广州市职工业余大学。
• 1995年:更名为广州市职工大学,纳入成人高等教育体系。
• 2004年:改制为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正式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序列。
• 2012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2017年成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
• 2022年:入选广东省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培育单位,2024年成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标杆学校建设单位。
校区规模
学院形成“五校区协同、托管联动”布局:
• 环市东校区(主校区):以现代服务业和信息技术教育为主,建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及非遗传承工作室。
• 从化校区:占地约14万平方米,定位产教融合核心区,配备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新能源汽车基地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数字化纺织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容纳近8000名高职生。
• 其他校区:黄埔校区聚焦石油化工实训,龙洞校区侧重商贸服务,东川校区承担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
• 托管机构:管理广州市总工会外语职业学校和从化区高级技工学校,形成“中高职衔接”职教集团,在校生规模超1.6万人。
专业设置
学院设9个二级学院,开设28个高职专业,形成“三链协同”体系:
- 先进制造类:石油化工技术(国家级骨干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省级高水平专业群),覆盖智能装备与绿色化工全产业链。
- 信息技术类:软件技术(金平果全国排名前50)、数字媒体技术(中央财政支持),服务数字经济与元宇宙产业。
- 现代服务类:餐饮智能管理(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大数据与会计(省级品牌专业),支撑大湾区商贸枢纽建设。
- 国际合作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中英学分互认专业)、商务英语(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对接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
教学成果
• 竞赛荣誉:近五年学生获世界技能大赛银奖1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50项,2024年“挑战杯”国赛金奖2项,连续6年蝉联广东省职业院校网络系统管理赛项一等奖。
• 科研创新:教师团队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省级课题135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制定《火龙果绿色栽培技术标准》等行业规范20项,发明专利授权154件(2024年高职院校发明专利数量全国第48位)。
• 就业质量: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8%,80%扎根粤港澳大湾区,10%进入中国石化、华为等世界500强企业,专升本升学率居全省前列。
校企合作
• 产业学院:与瑞典斯堪尼亚共建“智慧汽车产业学院”,与日立电梯共建“智能制造学院”,年均输送技术人才超6500人。
• 产教融合:牵头成立广东城建职教集团,联合3615家企业开展订单培养;与广检集团共建石油化工检测中心,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0余项。
• 社会服务:年均培训行业人才超3万人次,承接粤港澳大湾区5G基站运维、非遗活化项目120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国际影响
• 合作办学: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开展“3+1”专本连读项目,与南澳大利亚TAFE学院合作会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学分互认覆盖英、美、澳50余所高校。
• 标准输出:主持制定金砖国家职业技能标准3项(化工自动化、虚拟现实),《新媒体视频创作》课程获泰国教育部认证。
• 文化辐射:在马来西亚设立“鲁班工坊”推广中华茶艺,南非留学生项目入选“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典型案例,获“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