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汕职院”,院校代码12765)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由汕尾市人民政府举办,行政主管部门为广东省教育厅。校训为“厚德笃学、求真尚能”,定位为立足粤东滨海城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主校区位于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文德路,校园占地面积约640亩(含新校区规划用地),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新校区在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883.22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50.87万册、电子图书27万种。截至2025年3月,全日制在校生约1万余人,教职工654人,其中专任教师451人,教授(正高)24人、副教授(副高)85人,博士56人,硕士269人,“双师型”教师占比48.6%。现任党委书记为林来平,校长为蔡昭权。
历史发展
• 1988年:前身汕尾市师范学校成立,开启师范教育办学历史。
• 1995年:汕尾市师范学校与汕尾市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合并组建。
• 2001年5月:正式升格为全日制公办高职院校,定名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 2007年: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 2015年:设立汕尾市海洋产业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强化科研与产业融合。
• 2020年:新校区开工建设,规划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计划2025年建成。
• 2022年:入选广东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培育单位,确立区域职教标杆地位。
• 2024年:牵头成立“全国数据智能与智慧政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深化产学研合作。
校区规模
• 主校区:现有校区(城区文德路)聚焦传统学科与基础教学,配备省级重点实训基地12个,含智能制造中心、云计算技术实训室及省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 新校区:规划用地76317平方米,建筑面积16.9万平方米,拟建图书馆、体育馆、教学实训楼及智能化宿舍,预计2027年建成投用,可容纳1.5万名学生。
• 设施配套:教学区实现5G和WiFi全覆盖,宿舍配备空调及独立卫浴;校园获评“广东省文明校园”“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拥有标准化运动场、艺术剧场及省级绿色图书馆。
专业设置
学院设海洋学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开设48个高职专业,形成“工科引领、多链协同”体系:
- 装备制造类:机电一体化技术(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智能制造技术,服务新能源汽车与海洋装备产业链。
- 电子信息类:计算机应用技术(IEET工程认证)、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省级创新团队),对接数字经济与5G技术研发。
- 教育类:学前教育(年均输送师资超3000人)、小学教育(师范类),强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
- 商贸服务类:电子商务(中央财政支持专业)、跨境电子商务,支撑跨境电商与智慧物流。
- 特色新兴类:海洋工程技术(服务海洋经济)、区块链技术应用,填补区域产业空白。
教学成果
• 竞赛荣誉: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奖项590项,包括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中国—东盟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 科研创新: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6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70项,制定行业标准20项;智能制造执行系统(MES)研发平台入选省级产教融合创新项目。
• 就业质量: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0%,对口就业率79.8%,60%入职比亚迪、TCL等知名企业,本地就业率81%。
校企合作
• 产业学院:与华为共建“数字基座”智慧校园,联合比亚迪、力麒智能科技开设订单班,年均输送技术人才超1500人。
• 产教融合:牵头成立“汕尾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教联合体”,联合475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256个,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0余项,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超1200万元。
• 社会服务:年均培训退役军人、乡村医生超3万人次,承接非遗活化(如汕尾渔歌传承)与乡村振兴项目120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国际影响
• 合作办学:与马来西亚世纪大学、泰国格乐大学实施“3+2”专本连读项目,学分互认覆盖国际经济与贸易、学前教育等专业。
• 技术输出:入选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在马来西亚设立“鲁班工坊”推广智能制造技术,留学生项目入选“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典型案例”。
• 学术交流: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共建双联本科课程,毕业生可获中英双学位,国际认证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