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学院(院校代码10576)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高校,校训为“立志、崇德、勤学、创新”。学校定位为“以师范教育为特色,以农学、工学为发展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立足粤北、服务广东、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主校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大学路288号,占地总面积2571亩,分设韶乐园(主校区)、韩家山、黄田坝等校区,校舍建筑面积89.9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293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6亿元。截至2025年3月,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62万人,教职工160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9人、副高级职称345人,博士607人、硕士803人。现任党委书记为孔云龙,校长为张晓红。
历史发展
• 1958年:前身韶关师范专科学校成立,开启高等教育办学历史。
• 1989年:与韶关市属韶关大学合并,定名韶关大学。
• 2000年:与韶关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韶关学院。
• 2018年:韶州师范分院并入,2021年韶关学院医学院正式并入,调整为省属本科高校。
• 2021年: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4年获农业、机械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填补粤北地区硕士点空白。
校区规模
• 主校区:韶乐园(浈江区)为核心教学区,配备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5个、省级实训基地22个,建有智能制造中心、云计算技术实训室及省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 设施配套:教学区实现5G全覆盖,图书馆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宿舍以4-6人间为主,配备空调、独立卫浴及中央热水系统;校园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拥有标准化运动场、艺术剧场及网红食堂。
• 分校区:韩家山校区聚焦师范教育,黄田坝校区侧重医学教育,医学院新华南校区设临床医学、护理学等专业。
专业设置
学校设17个二级学院,覆盖文、理、工、农、法、管理、艺术、教育、经济、历史、医等11个学科门类,开设71个本科专业,形成五大特色学科群:
- 师范教育类:小学教育(国家级一流专业)、学前教育(年均输送师资超3000人)、体育教育(通过教育部师范认证)。
- 农学类:园艺(省级重点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级产学合作改革专业),服务现代农业与南药产业链。
- 工学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一流专业),支撑智能制造与信息技术产业。
- 医学类:临床医学(定向培养基层医生)、护理学,年均培养医疗人才超2000人。
- 新兴交叉类: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对接数字经济与“东数西算”枢纽建设。
教学成果
• 竞赛荣誉:近五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2595项,其中国家级621项,连续3年进入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竞赛百强榜;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5项、铜奖2项。
• 科研创新: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70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54项,制定《韶关市珠玑古巷保护条例》等行业标准20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群入选国家“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 就业质量:毕业生年终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5%左右,考研录取率突破10%,60%入职比亚迪、华为等企业,本地就业率超80%。
校企合作
• 产业学院:与华为、比亚迪共建新能源汽车与智能装备产业学院(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开设订单班36个,年均输送技术人才1500人。
• 产教融合:牵头成立“韶关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教联合体”,联合323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256个,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0余项(如超长液压油缸制造技术攻关),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超1.16亿元。
• 社会服务:年均培训乡村教师、医生超3万人次;推动“蝴蝶兰、广府藤茶、毛木耳”三大农业品牌,带动南雄市南药种植产值超10亿元。
国际影响
• 合作办学:与英国西英格兰大学、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实施“3+1”“3+2”学分互认项目,覆盖商务英语、音乐学等专业;与加拿大圣克莱尔学院共建计算机网络技术双学位课程。
• 学术交流:与意大利、西班牙等5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年均选派100余名学生赴境外交流;留学生项目入选“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