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广州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院校代码: 13919)创办于2005年,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行政主管部门为广东省教育厅。学校与广东开放大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共设有4个校区,分别为:广州校区(位于广州市)、白云山校区(位于广州市)、中山校区(位于中山市)、南海校区(位于佛山市),总占地面积约1000余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万余人。
学科专业方面,学校构建了以工科为主、文理兼融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共设未提供数量的二级学院,开设高职专业总计47个,形成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需求的特色专业布局。在重点学科与平台建设方面,学校拥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老年学),建有粤港澳大湾区老年教育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健康养老研究中心等科研与教学平台,并与全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机构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
师资方面,学校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546人,高级职称教师210人;“双师型”教师395人。教学科研条件方面,建有校内外实训实践教学基地169个。
历史发展
• 2005年:学校创建
• 2017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推动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2021年:入选广东省域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单位。
• 2022年与广东省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实施“集团办学”,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办学实力。
• 2022年至今:学校获批省博士工作站,成为省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办公室和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落户单位,同时在老年教育、乡村振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构建了从中职到研究生的学历提升通道,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专业设置
学校开设47个高职专业,形成“1+4+N”学科专业体系:
• 信息技术类: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等
• 养老服务类: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等
• 经济管理类:电子商务、文化产业管理、标准化工程等
• 社会工作类:社会工作等
教学成果
• 竞赛荣誉:获全国和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近200项,“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项
• 科研创新: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250多项,获得专利、软著等近300项
• 就业质量: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和专升本录取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校企合作
• 产教融合:是全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智慧海洋与大数据技术应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省物联网产业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合作企业入选全国产教融合型企业
一、校区环境
- 1.校区分布:
• 中山校区(主校区):位于中山市五桂山风景区,占地1000余亩,青山环抱、绿荫掩映,校园内设有图书馆、标准运动场、实训楼及知行湖等景观,曾被电视剧《暗格里的秘密》取景。
• 南海校区:分设工商学部和汽车工程学院,工商学部位于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南新三路,汽车工程学院位于夏南路13号,配备现代化实训设施及运动场地。
• 白云山校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云泉路,邻近天河商圈,设施紧凑实用,以交通工程类专业为主。 - 2.环境亮点:
• 中山校区以“绿色学校”著称,图书馆配备24小时自习区,知行湖步道适合晨读;南海校区注重产教融合,汽车工程学院拥有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白云山校区2024年完成校门升级改造,新增校训景观墙。
二、周边交通
- 1.中山校区:
• 公交:013路、047路、090路公交直达中山市区及高铁站,定制接驳车往返地铁站(单程约5元)。
• 长途交通:距珠海机场约30分钟车程,距广州南站约1小时车程。 - 南海校区:
• 地铁:邻近广佛线桂城站,校门口设共享电动车及公交接驳线路。 - 2.白云山校区:
• 地铁:步行5分钟可达地铁3号线五山站,公交24路、60路直达天河商圈。
三、周边设施
- 1.医疗:
• 中山校区设校内医务室,邻近金湾区人民医院;南海校区靠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白云山校区周边有天河区中医院。 - 2.商业:
• 中山校区毗邻顺盈时代广场(含超市、影院);南海校区邻近越秀·悦汇天地、南海印象汇;白云山校区靠近龙洞步行街。 - 3.休闲:
• 中山校区靠近金山体育公园、金湾情侣路;南海校区邻近千灯湖公园;白云山校区毗邻火炉山森林公园。
四、食宿情况
- 1.宿舍条件:
• 中山校区:统一4人间上床下桌,配备空调、独立卫浴、电热水器,电费0.68元/度,每月免费热水额度48度。
• 南海校区(工商学部):7人间上下铺,公共卫浴;汽车工程学院为10-12人间,配备空调及直饮水系统。
• 白云山校区:6-8人间上下铺,空调全覆盖,全天不断网。 - 2.食堂餐饮:
• 中山校区设第一食堂(两层)、第二食堂,引入蜜雪冰城、古茗等奶茶品牌,提供粤菜、川湘风味及自助称重菜品,人均消费10-15元。
• 南海校区食堂以经济套餐为主,校外餐饮丰富。
五、文体设施
- 1.运动场所:
• 中山校区设标准400米塑胶跑道、篮球场、羽毛球馆及在建体育馆(含游泳馆);南海校区有足球场、篮球场及乒乓球室。 - 2.图书馆:中山校区图书馆藏书69.5万册,电子资源13.4TB;南海校区图书馆以专业书籍为主。
- 3.活动场地:大礼堂承办迎新晚会及毕业典礼,知行湖露天广场举办社团展演,中山校区二期运动场为大型活动主场地。
六、社团建设
- 1.组织架构:全校59个社团,涵盖学术科技(机器人协会、汽车科创社)、文化艺术(华襟汉服社、KM街舞社)、体育竞技(龙狮社、电竞社)、公益实践(青年志愿者协会)四大类。
- 2.特色社团:
• 龙狮社:传承非遗文化,连续两年获广东省舞龙舞狮锦标赛前三名。
• 汽车科创社:专注智能网联技术,代表学校参加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获省级创新创业奖项。
七、校园活动
- 1.常规活动:迎新晚会、校园十大歌手大赛、运动会(含荧光夜跑)及辩论赛,全年覆盖文化体育领域。
- 2.特色项目:
• 科技节:联合华为、广汽集团展示智能设备,举办工业机器人操作大赛。
• 龙狮文化节:组织非遗技艺体验活动,吸引超千名学生参与。 - 3.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社区义诊、山区支教及广交会服务,学生年均服务时长超50小时。
八、校园服务
- 1.生活服务:
• 快递:中山校区设菜鸟驿站(支持圆通、京东等),南海校区支持送货上门;宿舍报修通过“完美校园”APP在线提交,24小时内响应。 - 2.综合服务:
- • 一站式服务中心:整合学籍管理、缴费、校园卡充值等事务,实现“少跑一趟”。
- 国内升学与专项项目: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提供普通专升本(专插本)、成考与国开专升本等多种升学途径。
• 普通专升本(专插本)需参加广东省统一考试,即:在校学生专科毕业时,参加广东省普通专升本统考,考入本科院校就读2年,毕业后获得该院校的全日制本科文凭。
• 成考与国开专升本:学校积极推进高职专科与开放教育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这意味着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的学生,可以比较顺畅地报读 广东开放大学 的本科课程。这种模式学习方式灵活(以在线学习为主,结合面授辅导),可以充分利用在校的三年时间,有望在专科毕业不久后也获得本科学历。同时,学校还提供成人高考专升本升学路径,学生毕业后可报考省内高校业余本科专业,学制2.5-3年。
国际升学与合作: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国际升学合作的渠道。
• 中外合作办学专科项目:学校与新西兰尼尔森·马尔伯勒理工学院 (NMIT)开展“2+1”模式:前两年在广东理工学习,第三年符合条件可赴新西兰NMIT学习;
• 国际本硕连读项目:学校通过国际商学院与英国考文垂大学、桑德兰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开展“3+1+1”模式:国内学习3年,英国大学学习1年获学士学位,再学习1年获硕士学位。如需详细了解,可咨询学校的对外联络部门、继续教育学院。
-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学校牵头组建三大产教融合共同体/职教集团:全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智慧海洋与大数据技术应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广东省物联网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校内外实训实践教学基地169个,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获批省级平台20多个,形成政校行园企协同的产教融合生态。 - 学校与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课程共建、项目实训、双师指导等合作例如: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珠海金山数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科大讯飞华南有限公司、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特色订单班: - 学校持续以“订单培养、定向就业”服务重点产业链,由二级学院与企业共定标准、共建课程、共施培养。以南海校区为例,2025年发布2026届毕业生资源信息,按专业群与行业方向组织对接,覆盖人工智能、计算机与软件、电子信息与通信、机电与机器人、经济管理、法律与社工、健康养老、艺术设计、传播与设计、汽车等板块,岗位需求与专业高度匹配。
- 精准就业服务:
• 健全的就业工作机制:学校实施就业“一把手”工程,成立就业工作专班,校领导靠前指挥,构建“人人都是就业责任人”的机制 。学校会及时召开就业创业工作会议,动员部署相关工作 。•“访企拓岗”与精准对接:学校积极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主动走访用人单位,例如在2023年曾走访企业300余家,新开拓就业岗位2000余个。各二级学院也积极参与,如工程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应邀参加地方招商引才大会,或实地走访企业等。
• 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与帮扶:学校为全校学生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举办职业规划大赛、简历制作专题讲座等活动。学校特别关注重点群体毕业生,通过发放求职创业补贴(曾向253名毕业生发放补贴近80万元)、选送参加“宏志助航计划”培训、建立帮扶小组提供“一人一策”精准服务等措施,努力推动有就业意愿的重点群体毕业生100%就业。
- 就业区域:
• 94.25%毕业生在广东省内就业,其中珠三角地区占比84.24%,主要集中于广州(45%)、深圳(19%)、佛山(10%)、湛江(10%)。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