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松山职院”,院校代码12060)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广东省教育厅直属管理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校训为“笃志弘毅、止于至善”。学校定位为以工科为主,涵盖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经济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理工类高职院校。主校区位于韶关市曲江区南华曹溪路188号(曲江校区),另设浈江校区(韶关市浈江区狮塘路66号)和莲花校区(韶关市浈江区莲花大道北10号),总占地面积约1400亩,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截至2025年3月,全日制在校生约2万人,教职工近60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00余人,广东省技术能手、南粤优秀教师等省级以上称号教师30余人。现任党委书记方迎生,校长吴奇峰。
历史发展
• 1976年:前身韶关钢铁厂“七·二一”工人大学成立,开展职工教育培训。
• 1982年:粤北三所冶金职工大学合并为广东韶关钢铁集团职工大学,迁至曲江区原广东工业大学旧址办学。
• 2000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制为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更名为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 2014年:由宝钢集团韶关钢铁有限公司移交广东省教育厅直属管理,开启省属公办高职院校新阶段。
• 2024年:新增莲花校区,形成“一体三翼”办学格局,并入选“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竞争力第一梯度A类学校”。
校区规模
• 曲江校区:占地39.7万平方米,毗邻京珠高速公路及南华寺,为教学核心区,配备国家级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省级电子电工与自动化技术实训中心等平台。
• 浈江校区:占地21.7万平方米,聚焦信息技术与商贸类专业,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
• 莲花校区:2024年启用,占地473亩,重点拓展新工科与现代服务业专业群。
• 设施配套:校内实验实训场所148个,校外实习基地654个;宿舍以4-8人间为主,配备空调、独立卫浴及宽带网络;校园获评“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全国冶金高等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专业设置
学校设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等10个二级教学单位,开设46个高职专业,形成“工科主导、多链协同”体系:
- 智能制造类:数控技术(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省级示范性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服务高端装备与智能控制产业链。
- 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物联网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支撑数字经济与“东数西算”国家战略。
- 现代服务类:电子商务(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年均输送商贸服务人才超5000人。
- 建筑工程类: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管理,对接粤北地区基建与房地产需求。
- 艺术设计类:室内艺术设计、数字媒体技术,服务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
教学成果
• 竞赛荣誉:近五年学生获国家级技能竞赛奖项56项、省级138项,2024年“互联网+”大赛获国赛银奖2项。
• 科研创新:教师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5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24项;工程科学学科2023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 就业质量: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9%,2024年达99.5%,60%入职美的、格力、华为等头部企业,本地就业率86%。
校企合作
• 产业学院:与华为共建“教育部—华为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与翁源县政府共建广东省首个农村电商产业学院,带动兰花产业年产值超30亿元;联合宝武韶钢成立“新材料先进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年均开设订单班36个。
• 技术服务:牵头成立“肇庆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教联合体”,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0项,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超1.77亿元;孵化大学生创业公司3家,产生经济效益超200万元。
• 社会培训:年均培训退役军人、乡村技术人员超3万人次,承接“南药种植”“非遗活化”乡村振兴项目,带动产值超10亿元。
国际影响
• 合作办学: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实施“英国商科专升硕”“韩国专升本”项目,覆盖商务英语、计算机等专业;与马来西亚UCSI大学开展学分互认。
• 职教出海:参与“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在孟加拉国、印尼设立“鲁班工坊”,推广智能仓储与制冷技术标准;主导制定“机器学习与大数据”国际团体标准。
• 学术交流:年均选派师生100余人赴英国西英格兰大学、泰国格乐大学交流;留学生项目覆盖亚洲、非洲20余国,入选“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典型案例”。